1.主要表现
(1)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拒绝上学;
(2)情绪障碍:抑郁、情感障碍、焦虑、强迫、社交恐惧、儿童癔病;
(3)品行障碍:攻击行为、恐吓和威胁他人、经常挑起争端、欺骗、偷窃、撒谎、逃学、暴力等;
(4)不良习惯: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遗尿、口吃、偏食;
(5)青春期问题:物质滥用(酗酒、吸烟、吸毒)、家庭暴力、自杀、性问题、离家出走、网络成瘾、犯罪等。
2.常见影响因素
(1)脑损伤:孕产期的缺氧、窒息,感染性和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早产和出生低体重,父母存在物质滥用行为,意外事故致颅脑外伤;
(2)气质: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不仅表现在情绪活动中,也表现在包括智力活动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会让人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相同特质;
(3)家庭因素:亲子关系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暴力家庭、家庭环境不良、早期母爱剥夺、虐待与忽视、父母离异;
(4)学校因素:学习压力过大、同学关系不良、受挫折经历、社会功能和学业压力失败;
(5)社会文化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健康的传媒作用、激烈的社会竞争等。
3.预防方法
(1)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
(2)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3)部分障碍无法通过治疗而痊愈,也不会随年龄增加而消失,但通过适当的教育,他人的了解,环境的配合与接纳,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甚至跨越障碍达到成功;
(4)儿童行为指导:针对口吃、恐惧、抽动等行为的矫正技能,广义上包括道德情操培养、榜样作用、规范行为模式的建立与训练;
点赞 不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