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解锁"遇见未来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赴柏林小学开展沉浸式生涯规划心理讲座
当剧本杀邂逅生涯教育,会擦出怎样的成长火花?4月29日,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中级心理治疗师何天宝在柏林沟镇柏林小学开展的特色心理健康讲座上给出创新答案。该校七、八年级50名学生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在"重生之我的角色杀"剧本演绎与生涯角色卡创意涂色中,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人生规划探索之旅。
情景式教学:在平行时空遇见"另一个我"
本次活动最大亮点当属所创造的剧本杀"重生之我的角色杀"。学生们化身"人生设计师",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选择,亲身体验工程师、教师、非遗传承人等不同职业路径。在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每组需共同完成"20岁职业选择""35岁家庭平衡""50岁社会贡献"三个阶段的关键抉择。
"当选择成为乡村教师时,我才发现每个职业都有独特的价值。"八年级张同学在分享环节感慨道。通过多结局剧本演绎,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人生选择的多样性,以及每个决策背后的责任担当。
可视化探索:彩虹色卡描绘生涯蓝图
本次讲座配套设计的"生涯角色彩虹卡"将抽象规划变为具象创作。六种基础色块对应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学生们通过涂色占比呈现理想的人生角色组合。心理治疗师现场解读发现:超过60%学生在"社会型"(助人类)和"艺术型"(创意类)区域表现出显著偏好。
“这张渐变紫色的'文化传承者'角色卡让我找到了方向。"七年级李同学展示着绘有传统纹样的卡片。这种非言语表达方式,有效降低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防御,让潜意识中的职业倾向自然浮现。
成长型思维:每个选择都是新起点
区别于传统讲座的单向灌输,本次活动构建了"体验-反思-重构"的学习闭环。"我们并不提供标准答案,"主讲心理治疗师何天宝强调,"而是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理解:人生是由持续选择构成的动态过程,每个角色体验都在为自我认知积累素材。"
据课后调查显示,92%参与者表示开始以更开放心态看待人生可能性。这种将发展心理学与游戏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青少年自我统合提供了新颖的解决方案,有效化解了青春期特有的角色混乱焦虑。(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何天宝)
点赞 不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