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重性精神疾病,常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其中,感知觉和思维障碍是这个病的核心症状,比如常见的有幻听、被害妄想等。精神分裂症并不罕见,通常在青少年及成年初发病,男女患病比率大致相同,病程迁延,进展缓慢,部分发病者转入慢性状态,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油菜花开,精神病来"——这句老话是真的吗?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但对一些人来说,这个季节却可能暗藏危机。民间流传着不少类似的说法,比如"桃花红,痴子狂""梨花白,疯子忙",听起来像是迷信,但数据却显示,每年3-5月,精神疾病的复发率竟占全年的70%以上!为什么春天会成为精神疾病的"高发季"呢?
春天:大脑的"过敏季"?
有研究提示气温与温差对精神障碍发病存在影响。
1、天气变脸太快:春季气温忽高忽低,人体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可能"跟不上节奏",导致情绪波动。
2、阳光"调错生物钟":光照变化影响褪黑素分泌,让人睡不好、情绪不稳,甚至诱发症状。
3、花粉"火上浇油":过敏反应可能加重焦虑、烦躁,让本就脆弱的情绪更容易失控。
4、春节后遗症:过年期间作息混乱,加上"过年不吃药"的迷信观念,导致许多患者自行停药,病情反弹。
精神分裂症:能"治好"吗?
很多家属会问:"医生都说治好了,是不是以后就不用吃药了?"
医学上的"临床治愈" ≠ 彻底根治
"临床治愈"=症状控制、生活基本正常,但需要长期管理(就像高血压、糖尿病)。
"彻底根治"=永不复发,目前医学还做不到。
好消息是:70%的首次发作患者,经过3-4个月规范治疗,症状可以明显缓解。但坏消息是:如果擅自停药,5年内复发率高达85%!
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总爱"杀回马枪"?
1、"我没病,干嘛吃药?"——许多患者缺乏自知力,偷偷减药、藏药,导致复发。据统计,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好转后坚持服药的2年内复发率仅为16%,而停药患者复发率高达42%,5年内复发率更是达到85%。
2、生活"暴击"太多:失业、家庭矛盾等压力事件,可能让病情再次"点燃"。
3、社会支持不足:家人过度保护或冷漠忽视,都可能让患者陷入孤独,加重病情。
4、疾病本身特点:慢性、易反复,就像"大脑里的野草",需要长期"修剪"。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患者男性,已婚,36岁,无业、中专。
2014年12月,患者务工时突然回家,表现紧张、害怕,对家人说“老板买的盒饭有问题,不能吃,再不回家,他们就要整死我了”,在家中坐立不安,东张西望,担心周围的邻居要来整自己,看见陌生人便立即回避,家人端的饭菜也不吃,称弟弟在饭菜里下毒,要整他、害他,家人上前劝阻,便大发脾气,打骂家人,夜间睡眠差,入睡困难。家人感患者行为异常,送入院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2015年1月,好转出院。患者服药3月后自行停药,偶有胡言乱语,称有人要害他、整他等,阵性发作,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夜间睡眠较差。
2015年5月,患者在家不愿出门,不理家人,整日发呆,自语、乱语,内容杂乱不清,注意力不集中,反复照镜子等,夜间通宵不眠,家人见患者病情加重,再次送入院治疗。
2015年6月,好转出院。出院后间断服药,几天服药一次,病情基本稳定,能正常劳动生活。
2018年4月,病情复发,入院治疗。6月,好转出院。
2023年4月,病情波动,主要表现为阵性自语、乱语,孤僻、懒散,阵性对着空气说个不停,无故感到有人在整自己,要害自己。夜间睡眠差,白天睡觉。
2025年3月,再次送入院治疗。
从该病例我们不难看出,该患者疾病的复发集中在“春季”,且与患者停药、不规律服药密切相关。
如何让"疯狂的春天"变得平静?
✅ 坚持服药:即使感觉好了,也要像管理血压一样长期维持治疗。
✅ 规律生活:睡眠、饮食稳定,减少情绪波动。
✅ 家庭支持:别把患者当"瓷娃娃",但也不要忽视他们的需求。
✅ 定期复诊: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病情恶化。
精神分裂症不是"绝症",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管理的"头脑马拉松"。科学的治疗、温暖的陪伴,才能帮助患者跑赢这场持久战!(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邓方渝)
点赞 不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