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本站域名由“gyjsws.com”更改为“gysdsrmyy.cn”,2025年1月1日起原域名“gyjsws.com”不再使用。请您及时更新浏览器收藏夹或直接使用新域名访问本站。

门诊时间:上午08:00-12:00   下午13:30-17:00
急诊电话:0839-3450995   值班、投诉、咨询电话::0839-6161777
经纬司法鉴定中心:0839-3613237   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科):0839-3421354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宣教 - 健康知识

健康科普 | 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健康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2024-07-31   来源:本网  点击量:853

7-8月进入盛夏季节,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活跃,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同时暑期旅行旺季来临,户外旅游、外出就餐机会增多,发生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增加。

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温馨提示:需注意预防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百日咳、布病、炭疽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此外,赴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旅行,还应特别关注登革热的风险,注意防范高温中暑、暑期安全。

[相关风险的特征及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7-8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

 手足口.jpg

  健康提示:

(1)及时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能够预防EV71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2)做好个人防护。加强个人手卫生,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儿童在接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至少洗20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家庭常备84”消毒液,采用“浸、洗、擦、洒、泼”五法对儿童的玩具、其他用品等清洗消毒,奶瓶、奶嘴、尿布、玩具等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做好日常健康监测。每日监测孩子体温,留心观察孩子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等症状,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疱疹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5)重点机构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学校及幼托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患儿及时隔离上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严防校园聚集病例发生。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良好,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包括蜱叮咬传播和接触传播。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其次,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导致感染发病。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寄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健康提示:

  (1)减少暴露。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温水清洗衣物并不能杀死蜱,可通过烘干或高温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

  (2)户外活动前防护。蜱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放牧等农业林业牧业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氯菊酯可用于处理靴子、衣物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保持保护性,或可使用氯菊酯已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柠檬桉树油(OLE)、对薄荷二醇(PMD)或2-十一烷酮等,遵循产品说明使用,一般不推荐在3岁以下婴幼儿身上使用含有OLEPMD的产品。

  (3)进入室内前后检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上进入室内,进入室内前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应及时清除。进入室内前后应对体表蜱常附着的部位进行检查,主要包括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进入室内两小时内淋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4)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或拽伤皮肤,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5)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尽早诊断,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住院治疗。具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者应隔离治疗。

  (6)医护人员、患者的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医务及陪护人员在接触急性期的患者、重症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进行有效的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护帽、一次性医用口罩、乳胶手套、隔离衣及鞋套,必要时加戴防护面屏或护目镜。避免死亡患者亲属及参加丧葬活动人员在无防护状态下与尸体接触;若不慎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触粘膜部位(如摸嘴唇、揉眼睛、挖鼻子等),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7)做好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环境中蜱虫孳生,降低蜱虫密度。


  3.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程可持续2-3个月,故称“百日咳”。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更加易感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近年来全球多国出现百日咳疫情回升的情况,我国百日咳疫情近年也呈上升趋势。

百日咳.jpg 

健康提示

(1)规范接种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降低婴幼儿发生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要求,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百白破疫苗(共接种4剂次,分别在儿童满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2)做好个人防护。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体育锻炼。

(3)加强重点机构防控。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落实晨(午)检制度,加强因病缺勤追踪;做好卫生管理,确保教室和其他室内场所定期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

(4)及时诊断治疗。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和婴幼儿,出现持续性咳嗽等疑似症状后应及时就诊,通过及时规范治疗,降低疫情传播及发生重症的风险。百日咳患者所在房间应及时通风消毒。患者接触物品应做好清洁和消毒。易感人群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4.食源性疾病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另外,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引起食源性疾病。同时随着高/中考结束、暑假的来临,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子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随着气温的升高,食品容易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2)注意烹饪环境卫生与方式。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把质量关,不购买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等原材料。加工食品时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厨具、容器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尽量不食用,如再次食用应彻底加热。

3)外出就餐多注意。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和野生植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风险。

4)及时就医与消毒。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等消毒。

 

  5.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皮疹。我市非登革热疫源地,但存在境外输入风险。

登革热.jpg 

  健康提示

1)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长裤,外露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剂等进行预防。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2)保持居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定期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积水容器。室内外功能性水体严密加盖并定期换水,或饲养观赏鱼、定期投药进行灭蚊。 

3)做好个人防护,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近期市民如有计划前往东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地区工作或旅游,应做好个人防护。回国后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如实告知医生旅行史或居住史。

 

6. 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患布病的羊、牛和猪是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 

健康提示

1要到正规、没有布病疫情的羊场购买羊只,定期对羊群进行检疫和免疫接种。

2饲养家畜要圈养,人畜分居,避开水源,不要散养和混放。

3饲养牛羊、接羔、挤奶、清洁圈舍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并经常消毒、换洗。劳作后要彻底清洗手部,注意个人卫生。

4注意饮食安全,不喝未煮熟的牛羊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牛奶、羊奶要煮三沸后饮用;吃涮锅、烧烤时,要把肉煮熟透了再吃;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5从事牛羊饲养、收购、屠宰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医治。

 

 7.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羊等食草动物中,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而感染。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以皮肤炭疽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的水肿、斑疹或丘疹、水疱、溃疡和焦痂;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胃炎型或急腹症型;肺炭疽初起为流感样症状,然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咯血等。炭疽发病重点人群主要是从事牛羊牲畜养殖、屠宰和贩卖相关制品以及从事皮毛加工处理的职业人员。 

健康提示

1)避免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日常生活中,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烹饪时煮熟煮透。

2)从业人员提高防护意识。从事牛羊牲畜养殖、屠宰和贩卖相关制品以及从事皮毛加工处理的职业人员在操作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在处理动物或动物产品后,应立即消毒双手;避免用可能接触过动物的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

 

 8.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七月、八月为高温中暑高发月份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户外作业人员为中暑的高发人群。中暑后,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增快,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并伴有惊厥、昏迷、谵妄等严重临床表现。

高温.jpg 

 健康提示

1)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需加强通风降温,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2)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做好防护。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选择轻薄浅色衣服,并做好防晒,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

3)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清淡饮食,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4)及时采取缓解措施,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中暑,应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出现昏迷、高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9.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指大雨、暴雨引发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及各种设施等现象。我国的洪水大多发生在6789四个月,严重的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容易给各种传染病制造生存机会 

健康提示

1)在灾民安置点临时居住的人们,要遵守安置点管理规定,注意安全饮水、食品卫生、妥善处理粪便和垃圾。

2)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饮用水消毒剂(漂精片、消毒泡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存放(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3)食品卫生。烹饪食品要烧熟煮透,生熟食要分开存放,处理时砧板、菜刀等厨房用具要分开使用;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到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4)环境卫生。房屋被洪水浸泡后,需要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修补禽畜圈。不要随地大小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并及时清运。

5)病媒生物控制。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防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抗洪值守人员应配备防蚊帽、穿长袖衣裤,裸露部位可喷涂驱避剂。应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杀鼠剂灭鼠;灭鼠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水灾鼠类死亡或迁徙时,体表寄生虫脱离或逃逸,灭鼠时,应在居民安置点喷洒杀虫剂,消灭离开鼠体的游离蚤等寄生虫,做好鼠虫并灭。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异常增多时需及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

6)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毛巾与脸盆应分开使用。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人使用脸盆后,要用肥皂将脸盆洗净,并用消毒剂浸泡消毒。

7)预防皮肤溃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在皮肤皱褶部位涂抹痱子粉。下水劳动时,可适时休息、擦干脚,让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允许应暂时不下水。要设法穿长筒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

8)预防血吸虫病。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接触自然水体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应避免在河流、湖泊、池塘等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中捕鱼、游泳、洗澡或洗衣等。因抗洪抢险、抢收抢种等原因无法避免接触自然水体前,在可能接触自然水体的皮肤部位涂抹防蚴灵等防护药膏。在防范高温中暑的前提下,可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

9)及时就医。如果感觉身体不适,要及时找医生诊治。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其次是遵听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注意药物使用方法。

10)心理健康灾后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生活规律,如超过一个月仍未恢复,应向精神科医生求助或到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咨询。(公共卫生科整理)


点赞 不感兴趣
Copyright (c) 2015 www.gysdsrmyy.cn All Right Reserved
举报地址:广元市利州东路726号市纪委监委驻市卫健委纪检监察组 举报电话:0839-3223557 举报信箱:251904062@QQ.com
心理援助热线:12356 值班、投诉、咨询电话:0839-6161777
医院地址:广元市利州西路三段50号 蜀ICP备12030640号-6 川公网安备51080202020116号